
高校辅导员诈骗案:涉案700万,数百人受害
高校辅导员诈骗案摘要:涉案金额高达700万,数百名受害者受到波及,该诈骗案件涉及一名高校辅导员,利用职权和信任进行欺诈活动,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受害者的权益和利益保护成为关注的焦点,该案件提醒广大公众要加强防范意识,警惕身边的诈骗风险。
高校辅导员被指骗上百人700余万元会判多久?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及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五十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左某某诈骗金额达718万余元,远超“数额特别巨大”标准,无减轻情节,其量刑幅度将直接锁定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区间。
司法实践中,法院量刑会综合考量犯罪手段、社会危害性及被告人主观恶性。
左某某作为高校辅导员,利用职业身份取得学生及家长信任,通过虚构“内部指标”“包办工作”等手段实施诈骗,不仅破坏教育领域公信力,更导致部分家庭因巨额损失陷入困境。
此类“利用特殊身份实施诈骗”的情节,可能被认定为“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进而成为从重处罚的依据。
存在拒不认罪、未退赃退赔等情形,法院可能倾向于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幅度内顶格量刑;主动退赔部分款项、取得部分被害人谅解,则可能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量刑,但无期徒刑的可能性仍取决于具体情节。
诈骗多少可以判无期徒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五十万元以上的,原则上可判处无期徒刑,但需满足“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双重条件。
其中,“数额特别巨大”是基础标准,“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则包括诈骗救灾款物、造成被害人自杀或精神失常、通过发送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等情形。
司法实践中,无期徒刑的适用并非“金额达标即判”。
诈骗金额刚达五十万元,但被告人存在自首、立功、全部退赃等情节,法院可能选择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而非无期徒刑。
反之,诈骗金额虽未达五十万元,但手段极其恶劣(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诈骗老年人)、后果特别严重(导致被害人家庭破产),则可能突破金额限制,直接适用无期徒刑。
此外,诈骗集团首要分子、职业诈骗犯等具有主观恶性的主体,即使单次犯罪金额未达标准,也可能因“多次诈骗累计数额特别巨大”或“主观恶性深”被判处无期徒刑。
诈骗金额量刑标准 诈骗罪量刑情节 诈骗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