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车爆胎未撤离,智驾后车追尾致两死,责任如何判定?
前车因爆胎未撤离现场,后车智能驾驶时发生追尾事故,导致两死,责任判定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前车未及时撤离是否合规,后车智能驾驶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等,事故责任应依法调查认定,具体责任归属需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综合判断。
前车爆胎人员未及时撤离,后车开智驾追尾致两死怎么判?
在这类事故中,责任划分需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与自动驾驶技术特性综合判定。
前车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八条,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发生故障时,应开启双闪并将车辆移至应急车道;难以移动时,需在来车方向150米外设置警告标志,车上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
前车驾驶员未履行上述义务,导致后方车辆因避让不及发生事故,前车需承担主要责任。前车爆胎后未放置警示牌且人员滞留行车道,直接构成安全隐患。
后车责任:后车驾驶员虽开启“智驾”功能,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当前商用车辆多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仅提供部分自动化功能(如自动加速、转向),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车辆。
后车驾驶员存在“脱手脱眼”行为,未履行注意义务,导致系统未能及时识别障碍物或制动失效,后车需承担次要或同等责任。
“智驾”系统存在缺陷(如夜间对静态障碍物识别盲区),车企可能因产品责任被追加为被告,但驾驶员仍需首先承担直接责任。
司法实践中,法院会通过行车记录仪、车载数据、监控录像等证据,还原事故发生时双方行为与系统状态,最终按过错比例划分责任。
自动驾驶出了事故谁负责任?
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需结合技术等级与场景特征,现行法律框架已形成“分级担责”原则:
L0-L2级(驾驶辅助):系统仅提供辅助功能,驾驶员为唯一责任主体。因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如超速、酒驾)或未及时接管系统导致事故,需承担全部责任。
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可在特定条件下执行驾驶任务,但驾驶员仍需保持专注并随时接管。事故因驾驶员未履行监控义务或系统缺陷导致,责任可能在驾驶员、车企与系统供应商间分配。
L4-L5级(高度/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完全承担驾驶任务,乘车人无注意义务。此时,责任主体转向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或车企。
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在无人驾驶模式下发生事故,原则上由车辆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事故因系统缺陷导致,车企需根据《产品质量法》承担侵权责任。
自动驾驶车辆需投保强制保险与商业险,事故赔偿优先由保险公司覆盖;不足部分由责任方补足。事故因第三方(如道路维护单位)过错导致,受害方可向第三方追偿。